随着时间的推移,政策会慢慢见到实效。从经济动力、活力和政策红利等方面来看,下阶段经济增长有坚实的基础,有条件、有基础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。
7月经济“季节性”波动
7月经济数据出现回落,波动较大,但是从前7个月经济增长、就业、物价等主要指标的发展态势来看,当前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,延续了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,首先,产业发展持续升级,工业生产总体平稳,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;其次,国内需求优化扩大,投资平稳增长,市场销售持续扩大,1-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.3%;第三,进出口增长比较快,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,外资增长比较稳定,略有加快;第四,就业物价总体稳定。虽然经济运行总体稳定,但是外部不确定性加大,经济面临下行压力,需要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加大创新,激活市场活力,加强逆周期调控。
“季末冲高、然后回落”的情节再次上演。
8月14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经济数据。7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回调,包括消费、工业、服务业、投资等。由于6月多项经济指标明显走高,两相对照下,7月份部分指标回落幅度较大。
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7月有些指标增速出现波动,这个波动在月度间比较常见。在判断整体经济形势时,需要综合起来看,从全局考虑整个大势。7月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,延续总体平稳发展态势。
今年月度经济数据波动加大,市场机构也愈发能接受。7月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一些机构直言,经济运行并没有那么差,仍在合理区间。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,逆周期调节政策会继续发力,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、稳健的货币政策、稳就业、促消费等。
“季节性”波动再次上演
7月消费、工业等指标回调幅度,超出了市场预期。今年月度数据波动加大,一季度也出现“季末冲高”、4月份数据回调的现象。
7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.6%,增速比上月回落2.2个百分点。其中,扣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.8%,与上月基本持平。
汽车是拖累消费的主因,汽车类消费6月增速为17.2%,降至7月份的-2.6%。刘爱华指出,6月份有汽车国五国六排放标准的转换,很多厂商、经销商6月出台很多促销活动,拉动了当月汽车销售。由于消费前移,7月份出现透支效应。
6月电商促销等活动,也造成了消费前移。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指出,7月份零售额增速下滑最快的品类,也是前期增速上涨较多的品类。增速的大起大落,一方面是基数和季节性因素影响,更重要的是5、6月份汽车清库存、电商促销、贵金属价格上涨的刺激消费,7月份这些因素消退后回归到中性水平。
工业生产的季末冲量,也造成了月度数据的大幅波动。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8%,增速比上月回落1.5个百分点。
“我们预期到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会回调。6月数据呈现出季末冲高的现象,这种短期回升是难以持续的,7月份又回归到正常水平。”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。
工业增速的走低,来自内、外需两方面压力。“7月出口增速虽有所回升,但季调后的增速仍在下行通道中,且面临较大压力。当前对中国出口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贸易问题,而是全球经济的总体放缓。”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。
随着“季节性”回调因素的释放,工业指标有望走稳。明明指出,除了国内外需求存在下行压力,6月工业企业为半年目标冲量导致当月生产表现较强,透支了部分需求。6、7月份工业数据来看,产需两端有所走弱,但并无大幅下行风险,预计8、9月工业数据将有所回升。
产业、消费升级仍在继续
平滑掉7月当月加剧波动的因素,综合来看,当前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,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,但仍在合理区间。
像,1-7月份,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.1%,比1-6月份回落0.2个百分点;1-7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.3%,比1-6月份增速回落0.1个百分点。
民生之根本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。1-7月份,城镇新增就业867万人,完成全年计划的79%,远远超过时序进度。7月份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.3%,比上月上升0.2个百分点。
7月调查失业率小幅提升,在于正值毕业季,毕业生集中进入市场。从往年经验和目前高校监测数据来看,高校毕业生陆续找到就业单位,正在逐步落实之中。7月份25-59岁就业主体人群的调查失业率是4.6%,与上月持平,反映就业市场总体比较平稳。
刘学智指出,就业存在结构性的矛盾。像外需相对疲弱,可能会造成部分出口企业用工谨慎;国内产业升级,部分过剩产能会存在结构性就业调整。稳就业的工作会继续推进,可通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来带动就业,包括扩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。
我国产业升级仍在继续,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。1-7月份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7%,高于规模以上工业,且占比有所提高,像医疗仪器设备、电子及通信设备、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等增速较快。
1-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.1%,保持较快增长,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.3个百分点。其中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3.2%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.1%,增速较快。
产业升级不断推进,提高了我国经济中新动能的分量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8年中国“三新”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.1%,比上年上升了0.3个百分点。
消费升级也在继续。7月份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吃和日用类商品,以及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文体娱乐、书报杂志类商品,这些品类消费增速相较6月有所加快。这跟各地推进“夜经济”带动餐饮消费有关,也反映出消费升级的趋势。
经济中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在。刘爱华指出,我们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,有世界上规模最大、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,消费潜力巨大。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,以及随着消费设施、消费环境的改善,有利于消费潜力的释放,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和条件。
逆周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面对经济下行压力,我国已经出台了系列政策加以对冲。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,强调要稳定制造业投资、更多用改革的办法来促进消费等。
前期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在不断显现。1-7月制造业投资增长3.3%,虽然增速维持低位,但增速连续三个月在回升。
减税降费政策效果也在不断释放。统计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跟踪调查显示,二季度有52.2%的企业认为自己享受到了减税降费的红利,比一季度上升了3个百分点,持续6个季度上行。
刘爱华指出,下个阶段,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继续采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,随着时间的推移,政策会慢慢见到实效。从经济动力、活力和政策红利等方面来看,下阶段经济增长有坚实的基础,有条件、有基础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。
“7月当月数据显示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但前7个月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,经济下行幅度还要看8、9月份数据表现。宏观政策应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,包括全面落实减税政策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,货币政策可继续边际放松,但不能大水漫灌,要保持定力,遏制资产泡沫风险”,刘学智指出。
徐奇渊指出,年初以来,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,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进行应对。比如,减税降费、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、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、推出科创板等举措,这些政策红利下半年将陆续得到释放。考虑到前7月的经济表现偏弱,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,以及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,中国有必要加强逆周期调节政策的使用,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力度可以有所加强。
“更多用改革的方式来促进消费,在新时代背景下,居民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,这和系列短板以及体制改革滞后有关。像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金融服务、食品安全等消费短板,应该更多通过改革来实现。”徐奇渊指出。